你好!歡迎光臨北京惠蜂高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新聞公告

當前所在位置:首頁> 新聞公告 > 公司新聞

永不復原的特殊部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

發(fā)布日期:2017-07-21 11:49    瀏覽次數:16935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位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北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境內。分布在東起東經 95°34',西到東經 75°50',南起北緯 35°30',北至北緯 48°34'的廣大地區(qū),東西和南北相距各1500千米。兵團所轄邊境墾區(qū)與蒙古國、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接壤,管轄的國界線共計有2 019千米。其中,與蒙古國交界571千米,與哈薩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交界1448千米。兵團的邊境農場,絕大多數分布在北疆的中哈、中蒙邊境一線的中國領土上,歷史上長期擔負著守衛(wèi)中國西北邊疆的重要戰(zhàn)略任務。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別稱“中國新建集團公司”,簡稱“建設兵團”、“兵團”)位于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為中國最大的兼具戍邊屯墾、實行“軍、政、企合一”的特殊社會組織。兵團屬于中國計劃單列的副省級單位,自行管理內部行政、司法事務,受中國中央政府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政府雙重領導,總部駐烏魯木齊市。
  這是一支由參加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延安保衛(wèi)戰(zhàn)、解放大西北的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zhàn)軍第一兵團的第二軍、第六軍、原新疆三區(qū)革命中的民族軍和由陶峙岳將軍率領的原國民黨新疆駐軍起義官兵組成的部隊。成立半個多世紀以來,幾代軍墾戰(zhàn)士忠實地履行著黨和國家所賦予的屯墾戍邊神圣使命,以黨、政、軍、企合一的形式承擔著“生產隊”、“工作隊”、“戰(zhàn)斗隊”三大戰(zhàn)略任務,成為一支不穿軍裝、不拿軍餉、永不復員的特殊部隊。為新疆的經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做出了不可磨滅的歷史貢獻。
  隨著中國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步伐的不斷加快,新疆作為歐亞大陸橋頭堡和古絲綢之路中轉站的地位日益凸現,這一地區(qū)的穩(wěn)定問題也受到了來自各方的廣泛關注。
  尤其是當前民族分裂主義分子內外勾結,活動猖獗,妄圖在新疆成立所謂“東突厥斯坦”,分裂我們國家的危急關頭,兵團的存在、穩(wěn)定和發(fā)展,對分裂主義分子和國內外敵對勢力是強大的政治、軍事威懾力量。兵團的形成、發(fā)展和作用,也成為研究新中國成立以來,對邊疆地區(qū)進行有效行政管理諸問題的重要內容。
  1954年10月,“新疆軍區(qū)生產建設兵團”宣告成立,此后,作為正式名稱一直使用到“文革”后期被撤銷。1981年12月,中央決定恢復生產建設兵團的編制,此時的正式名稱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過去很長的時間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對海外公開的名稱一直是“中國新建集團公司”。2004年4月,兵團第八任司令員張慶黎成為第一個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司令員”身份出訪的兵團首長。兵團第六任司令員金云輝曾說過這么一件事:“曾有一個部委的同志給我打電話,開口就叫我‘金團長’,可見他對兵團是多么陌生。長期以
  來,由于特殊的地理和歷史原因,不僅內地普通百姓不了解兵團,就連一些部委的負責同志也不了解。”可以說,已有50多年光輝歷史、250多萬名成員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世人心目中仍充滿著神秘色彩。
  十萬解放軍官兵就地戍邊墾殖
  1949年9月,王震率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兵團第二軍、第六軍逼近新疆。新疆伊犁、塔城、阿山(今阿勒泰)三區(qū)的民族軍也積極展開攻勢,牽制國民黨軍。9月25日和26日,國民黨新疆警備總司令陶峙岳和國民黨新疆省政府主席包爾漢,接受中國共產黨的和平主張,先后通電起義,聲明脫離國民黨反動政府。
  進入新疆前,毛澤東對王震說:“新疆比你過去經營的南泥灣要大1萬多倍。……當年左宗棠曾留下詩句,‘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渡玉關’。希望你到新疆后能超過左文襄公,把新疆建成美麗富饒的樂園。”王震深深地記住了毛澤東的話。
  9月底,陶峙岳率領的起義部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二兵團。陶峙岳任兵團司令員,趙錫光任副司令員兼第九軍軍長;部隊除番號改變外,原建制和官職沒變,排、連、營、團、師的行政長官只有晉升沒有降職調離;部隊沒有散,只是每個連、營、團被派進了指導員、教導員、團政治委員。
  剛剛解放的新疆,百業(yè)凋零,物資奇缺。新疆軍區(qū)每月派飛機去北京運一趟銀元,購糧以供軍用。廣大農村異常貧困,平均每3戶農民僅有一頭耕畜,2戶農民伙一把砍土曼(一種新疆特有的農具),全疆人均占有糧食195公斤。各族農民除去地租、口糧和種子外,所剩無兒,就地解決10余萬軍隊糧餉絕無可能。從蘇聯進口,經費困難,而從內地調運的話,則由于路途遙遠,運輸困難。鑒于此,毛澤東借鑒歷代經驗,要求軍隊屯墾戍邊,確保西陲邊疆的長治久安。
  1949年12月25日,中央軍委針對新疆軍區(qū)發(fā)布了《關于1950年軍隊參加生產建設工作的指示》,動員全軍開展大生產運動,從根本上解決糧餉問題。
  進入新疆伊始,王震就對陶峙岳說:“起義部隊過去守土有責,立了功。起義以后,可以和我們一起轉向生產,妥善安置大批退伍官兵。”他接著說:“陶司令率部起義,投向光明,功蓋天山。我是個粗人,在北京,我已經跟毛主席、周總理吹過牛了。要叫新疆變成第二個南泥灣,這光靠我王胡子一個人可不成,你可要助我一臂之力啊!”
  王震雖常以“粗人”、“武夫”自稱,卻一向尊重知識,珍惜人才。早在進軍新疆途中,他就考慮到戰(zhàn)爭結束后進行建設的問題,一路上招賢納士,廣聘人才。解放咸陽時,西北工學院的23名學生參軍;經過陜西武功時,西北農學院50多名同學隨軍西進,他們都受到了王震熱情的歡迎。蘭州解放僅10天,王震已派人組建了“第一兵團新疆研究所”和“第一兵團財經學校”,不僅聘請了大批諳熟財政經濟的專門人才,還招收了近千名大專學生,浩浩蕩蕩隨軍進疆。進疆后,王震大膽起用解放前就在新疆工作的農學、水利、植棉、紡織、地質、鋼鐵、水泥、機電等各方面的專家和工作人員,周圍聚集了一大批擁有真才實學的知識分子。
  1950年1月21日,新疆軍區(qū)發(fā)布命令:“全體軍人,一律參加勞動生產,不得有任何人站在勞動生產之外”,“全疆部隊除擔任祖國邊防警衛(wèi)和城市衛(wèi)戍勤務外,必須發(fā)動11萬人到開墾種地的農業(yè)生產戰(zhàn)線上去”。要求當年“開荒種地4萬公頃”。
  屯墾戍邊之初,生活極為艱苦。王震、陶峙岳等人同普通士兵一樣,肩負纖繩,拉爬犁,運石頭,筑公路,挖河渠。他們一手握槍,一手拿鎬,在阿克蘇、庫爾勒、伊犁、塔城、阿爾泰、奎屯和石河子等地安營扎寨,墾荒造田。經過辛勤勞作,僅1950年一年便開墾荒地83萬畝,收獲糧食6800多萬斤,棉花7500多擔,油料370多萬斤。同時,還建立起了各種工業(yè)作坊,飼養(yǎng)了大量牲畜。據統(tǒng)計,在新疆石河子地區(qū),僅第二十二兵團官兵就先后建立起紡織、造紙和鐵、木加工等各種工業(yè)作坊189處,飼養(yǎng)耕牛1550余頭,羊2.3萬余只,從而極大緩解了國家的經濟困難,減輕了人民負擔。至1952年底,駐疆軍區(qū)部隊已實現糧油的自給有余,并且還將大量棉花運往內地支援祖國輕工業(yè)的發(fā)展,為后來共和國開展大規(guī)模的屯墾戍邊事業(yè),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解決十萬大軍官兵婚姻問題
  自給自足問題解決后,另一個問題擺在了王震等人面前。十萬大軍轉眼間都成了大齡青年,可個個還都是“光桿司令”,起義人員“老婆”的問題成了當時最緊迫的問題。王震說:“有了老婆安下心,有了孩子扎下根。”沒有家室,軍墾事業(yè)就會一代而終。王震向黨中央請示:組織動員內地婦女來新疆工作。于是,1950年至1952年,先后從湖南、山東、上海等地動員來了大批女兵和女同志。王震還指示各級黨委對部隊進行普遍調查,原來在家結了婚的要動員老婆前來,還有老少寡婦、小姨子等,凡是女的均來者不拒,呈請上級分批接來。這一動員,僅陶峙岳的家鄉(xiāng)湖南,就有8000湘女上天山。隨后又分期分批組織戰(zhàn)士回原籍找對象。同時命令部隊建好宿舍,辦好托兒所、子弟學校,解決來隊家屬的居住和子女入托入學問題。到1956年,起義人員的“老婆”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
  經過全軍區(qū)指戰(zhàn)員和新疆各族人民齊心協(xié)力地奮斗,加上內地人民的大力支援,新疆經濟迅猛地發(fā)展起來。從1951年開始,新疆先后興建了六道灣露天煤礦、烏拉泊水電站、新疆水泥廠、七一棉紡廠、八一鋼鐵廠、八一面粉廠等10多個工礦企業(yè)。同時,為滿足農副產品加工和建筑工程的需要,各師、團先后建成了小型發(fā)電、碾米、磨面、榨油、軋花、修造、皮革、被服、鋸木、磚瓦、陶瓷、印刷等各類作坊76個,初步奠定了新疆工業(yè)的基礎。到1953年,新疆的工業(yè)生產總值已約為1949年的36倍。在1950年至1952年新疆解放的最初三年間,全疆部隊克服重重困難進行生產建設,取得了史詩般輝煌的成績,為新疆以后的屯墾大業(yè)奠定了初步基礎。
  半個世紀的流沙歲月,半個世紀的輝煌歷程。一代代兵團人一手拿鋤頭,一手拿槍桿,不僅維護了國土的完整,也為新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兵團人的創(chuàng)業(yè)史,是一部“扶犁驚戈壁、把劍鎮(zhèn)國門”的交響曲。2004年10月9日,在慶祝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50周年大會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黨委常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書記兼政治委員陳德敏說:回顧兵團50年的發(fā)展歷程,我們深切體會到,新疆有生產建設兵團這種既屯墾又戍邊的特殊的社會組織,符合我國的國情,符合新疆實際,是我們黨在吸取歷史經驗基礎上的一大創(chuàng)舉,凝聚了黨中央領導集體的遠見卓識、執(zhí)政智慧和治國方略。
  新疆軍區(qū)生產建設兵團的組建及其特殊地位
  1952年2月,毛澤東發(fā)布部隊整編命令。他說:“你們現在可以把戰(zhàn)斗的武器保存起來,拿起生產建設的武器,當祖國有事需要召喚你們的時候,我將命令你們重新拿起戰(zhàn)斗的武器,捍衛(wèi)祖國。”
  1953年5月,新疆軍區(qū)根據中央軍委和西北軍區(qū)命令,將駐新疆部隊分別整編為國防軍和生產軍。第一兵團的第二軍、第六軍,由新疆民族軍改編而成的第五軍大部,以及第二十二兵團,全部編人生產部隊。
  在王震、王恩茂等人的建議下,1954年10月,經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批準,新疆軍區(qū)生產建設兵團正式組建。兵團下轄10個農業(yè)建設師,2個生產管理處,1個建筑工程師,1個建筑工程處及一些直屬單位,總人口17.5萬人,官兵10.55萬人。有農牧團場43個,耕地7.73萬公頃,當年糧食總產7184.4萬公斤,棉花總產188.96萬公斤,工農業(yè)總產值8856萬元。
  兵團首任司令員為陶峙岳。這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因為生產建設兵團的主力是陶峙岳領導的第二十二兵團。陶峙岳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1970年離職回原籍湖南長沙,在耄耋之年加人中國共產黨,逝世時96歲。陶峙岳將軍和其麾下的大軍不僅起義有功,而且在建設新中國、維護祖國統(tǒng)一和保衛(wèi)邊疆、建設邊疆上立下了汗馬功勞。
  新疆軍區(qū)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后,新疆屯墾事業(yè)由原軍墾農場開始逐漸轉變?yōu)檎?guī)化國營農場,正式納入國家經濟計劃;企業(yè)化生產代替原軍隊自給性生產。截至1956年12月底,兵團指戰(zhàn)員全部辦理復員轉業(yè)手續(xù),并從1957年7月起實行工資制,取消供給制,實現了向全民所有制企業(yè)的轉變。
  兵團的管理體系主要有兵團、師、團三級。兵團和師均設第一政治委員、政治委員、司令員或師長三個主要職位。兵團的司令部設在烏魯木齊市。兵團第一政治委員由自治區(qū)黨委書記兼任。兵團政治委員和司令員則獨立于自治區(qū)的黨政軍系統(tǒng),由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直接任命,其行政級別為副省級。如今,兵團軍政首長一般為中央委員。
  兵團的師大都與自治區(qū)的地級行政區(qū)一一對應,由相應的地委書記兼任師第一政委。師另設專職的政治委員和師長,行政級別為副地級。有些師還管理了若干城市,實行“師市”體制。兵團的團級單位除了普通團外,還有農場、牧場等,一般統(tǒng)稱為“農牧團場”。普通團除了番號外,通常還具有一個稱作鎮(zhèn)的地名,只是這些所謂的鎮(zhèn)并不存在政府、人民代表大會等政權機構,僅僅是團場的別稱而已。此外,在兵團總部、各師師部和團場密集的墾區(qū),還設有法院、檢察院等機構。
  在創(chuàng)建新疆軍區(qū)生產建設兵團之后,根據其發(fā)展經驗,黨中央后來試辦了11個生產建設兵團。按照創(chuàng)建的時間順序,分別是: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1966年1月建立,1968年6月18日劃歸沈陽軍區(qū),編制6個師,轄64個團,1976年撤銷;蘭州生產建設兵團,1969年4月9日建立,歸蘭州軍區(qū)領導,編制6個師,下轄57個團場,1973年撤銷;廣州生產建設兵團,1969年4月建立,是廣州軍區(qū)接管原海南、湛江農場后組建的,編制10個師,下轄148個團,1974年撤銷;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1969年5月組建,隸屬北京軍區(qū),下設6個師,41個團(場),4個直屬場團,1975年撤銷;江蘇生產建設兵團,1969年9月組建,隸屬南京軍區(qū),轄4個師,41個團,1975年撤銷;安徽生產建設兵團,1969年9月17日組建,隸屬南京軍區(qū),管轄國營農場、茶場、林場等42個,1975年撤銷;福建生產建設兵團,1969年組建,隸屬福州軍區(qū),下轄28個團場,1974年撤銷;云南生產建設兵團,1970年3月組建,隸屬云南軍區(qū),由云南省和云南省軍區(qū)領導,在原農墾系統(tǒng)基礎上組建4個師,32個團,4個直屬單位,1974年撤銷;浙江生產建設兵團,1970年組建,隸屬南京軍區(qū),下設3個師,15個團,1975年撤銷;山東生產建設兵團,1970年組建,歸濟南軍區(qū)領導,下轄20個團,1975年撤銷;湖北生產建設兵團,1970年組建,1972年撤銷。
  可以看出,這些生產建設兵團大都是在“文革”這一特殊時期組建的,也都在“文革”后期被撤銷。
  20世紀60年代發(fā)生的一件事,讓人們看到了新疆軍區(qū)生產建設兵團的特殊地位。1960年以前,中國和蘇聯關系友好,中蘇邊境中方一側基本處于有邊無防的狀態(tài)。中蘇關系惡化以后,1962年4月8日,由于蘇聯的策動和誘騙,引發(fā)了伊犁、塔城20多個縣的六七萬邊民趕著牲畜、帶著財物外逃蘇聯的“伊塔事件”。塔城縣外逃人口達到該縣人口的68%,霍城縣邊境3個公社原有人口1.6萬多人,外逃后只剩下3000余人,裕民縣牲畜損失31%,車輛損失70%,耕畜損失80%。這次邊民外逃事件,造成耕地荒蕪60萬畝,加上被搗毀的政府機關、企業(yè)和被搶劫的糧食、物資等,造成的損失累計在1億元人民幣以上。
  事件發(fā)生后,黨中央極為重視。周恩來、鄧小平等緊急召見新疆軍區(qū)生產建設兵團副政委張仲瀚,要求迅速調集干部和民兵趕赴伊、塔地區(qū),執(zhí)行“代耕、代牧、代管”任務,并責成自治區(qū)黨委和兵團黨委,由兵團負責組織民兵速赴邊境布防,維護邊界治安。
  根據中央的要求和自治區(qū)黨委的決定,從5月11日起,兵團從農四師、五師、六師、七師、八師、十師和兵團直屬單位先后抽調選派干部810名、工人16750名組成工作隊,配備汽車39輛,拖拉機和康拜因45臺,奔赴指定地點執(zhí)行任務。兵團的值班民兵全副武裝,開始晝夜不停地進行沿邊巡邏,并在塔城、裕民、額敏三縣邊境地帶設立了8個邊防檢查站,從此結束了我國西北部邊界有邊無防的狀態(tài)。5月21日,根據新疆軍區(qū)指示,兵團決定在中蘇邊境建立19個邊防工作站。6月底,邊民外逃行動基本上被制止。
  8月25日,中央軍委決定,新疆軍區(qū)生產建設兵團兩年內組建300個民兵值班連。11月,兵團黨委向新疆自治區(qū)黨委寫了關于建立邊境農場的報告。11月28日自治區(qū)黨委作了批復。兵團在伊犁、塔城、博樂、阿勒泰等地長達2019公里、縱深10公里至30公里的邊境線上,建立了58個邊境農場,并組建了300個齊裝滿員的民兵值班連。軍墾國營農場和地方農牧團場,筑起了一條被譽為生命界碑的屯墾戍邊的國防屏障。
  “伊塔事件”發(fā)生后,蘇聯在中蘇邊境急速增兵,挑起了多起邊境軍事沖突,并且制造了邊界領土紛爭。在哈巴河、吉木乃、和布克賽爾、額敏、裕民、溫泉、昭蘇等邊境地帶,大片中國領土被蘇聯單方面劃為“爭議領土”。為了捍衛(wèi)祖國領土,新疆軍區(qū)生產建設兵團的戰(zhàn)士們開始奉命在基本不具備生產、生活條件的中蘇邊界“爭議地帶”耕種“政治田”。這些特殊的戰(zhàn)士只管耕種,不問收獲,年年薄收年年種,常常在蘇軍的槍口下從容勞作,將生死置之度外,并曾多次與越界闖入我國境內的蘇軍展開堅決斗爭。他們的辛勤耕作,在反
  侵略、反顛覆、反滲透等方面,在保障新疆的安定進而為全國提供一個和平的生活和建設環(huán)境方面,在發(fā)揮經濟建設突擊隊作用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后來,毛澤東意味深長地說:“新疆軍區(qū)生產建設兵團有了情況能打仗,我看很有希望。”
  20世紀60年代緊張的邊境形勢過去后,1981年7月,王震在同國家有關部委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部分負責人談話時強調,生產建設兵團要把鞏固國防放在第一位。恢復生產兵團鞏固邊防,永遠是一支戰(zhàn)斗隊,不能動搖。王震還明確指出:“生產建設兵團是新疆軍區(qū)的后備軍,是保衛(wèi)邊疆、建設邊疆的重要力量。”
  幾多風雨:新疆軍區(qū)生產建設兵團的撤銷與恢復
  到1966年末,新疆軍區(qū)生產建設兵團職工總數已達80.86萬人,總人口增至148.54萬人,農牧團場發(fā)展到158個,獨立核算工礦企業(yè)發(fā)展到1 12個,耕地面積達80.86萬公頃,糧食總產72.03萬噸,棉花總產2.49萬噸,工農業(yè)總產值占自治區(qū)的三分之一。然而,“文化大革命”期間,兵團事業(yè)遭到了嚴重破壞,生產不斷下降。“文革”第二年,兵團出現了歷史上第一次經營虧損,數額達3849萬元。此后幾年,虧損額越來越大,至1975年累計經營虧損7.94億元,兵團經濟瀕臨崩潰邊緣。1975年3月25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撤銷新疆軍區(qū)生產建設兵團及各師建制,所屬企事業(yè)單位全部移交地方管理。
  1975年5月24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成立農墾總局。不久,11個地、州相繼成立農墾局,負責管理全疆國營農場。1975年至1977年,農墾總局所管理的農牧團場,除原兵團移交地方的外,又增加了20多個地方國營農場。由于多種原因,農牧場總數雖有增加,但生產水平下降,3年共虧損6.67億多元,是新疆農墾史上虧損最嚴重的3年。
  據此,1978年2月,國務院決定新疆農墾總局改由國務院主管部和自治區(qū)雙重領導,國家建設投資和農場所需主要物資由國務院主管部直接供應。此后,新疆農墾事業(yè)漸有起色。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一系列改革開放政策使新疆農墾事業(yè)得到恢復和發(fā)展。
  在生產建設兵團的恢復與發(fā)展的過程中,鄧小平傾注了很多的心血。1977年夏鄧小平復出后,一直關心著生產建設兵團的事情。1978年2月,國家農墾總局派出工作組對新疆
  農墾管理體制等有關問題進行了調查,并提出了恢復生產建設兵團的意見,指出原新疆軍區(qū)生產建設兵團歷史久、基礎好,經濟實力占自治區(qū)的比重近四分之一,而且處在反霸斗爭的前哨?;謴捅鴪F的體制,可以形成一個強有力的統(tǒng)一指揮系統(tǒng),有利于加快新疆生產建設的步伐,充分發(fā)揮國營農場的戰(zhàn)略預備隊的作用。然而,由于當時一些領導同志對生產建設兵團的認識不同,這一建議未能實現。鄧小平知道王震熟悉新疆的情況,對兵團有深厚的感情,就指派王震以中央政治局委員、軍委常委的身份,兼管新疆的工作。
  1981年6月30日,王震結合新疆貫徹中央軍委裁軍決策的實際情況,給鄧小平寫了一封信,正式提出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建議。7月1日,鄧小平作出批示:“請王震同志牽頭,約集有關部門領導同志對恢復生產建設兵團的必要性,作一系統(tǒng)的報告,代為中央擬一決議,以憑決定。”
  1981年8月,在王震、王任重等陪同下,鄧小平來到新疆視察。8月13日至14日,鄧小平先后視察了石河子八一毛紡廠、農科院及石河子總場。在石河子總場,鄧小平十分認真聽取了連隊聯產承包、科技種田和連隊人員組成情況的介紹,還親自到農田里仔細詢問和查看剛剛推廣的地膜棉的生長情況。許多見過鄧小平的群眾都清楚地記得,鄧小平離開連隊前,專門從面包車上走下來,向前來歡送他的連隊職工揮手致意。在農八師農科所的試驗田里,鄧小平看到棉花長勢茁壯,棉桃滿枝,忙問:“產量達到多少?”農科所的同志回答說:“皮棉150公斤。”當鄧小平聽說地膜覆蓋技術是王震引進的時,他滿口稱贊:“王胡子,你到新疆帶了個好頭。”
  鄧小平還接見了“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石河子墾區(qū)團以上干部、老紅軍和勞動模范代表。他飽含深情地對軍墾戰(zhàn)士們說:“原生產兵團的業(yè)績,新疆各族人民不會忘記,黨中央和全國人民不會忘記。”他指出:“兵團事業(yè)要大發(fā)展,兵團肩負著屯墾戍邊的重任,要為新疆的穩(wěn)定和發(fā)展作出新貢獻。”在多方聽取意見,全面調查的基礎上,鄧小平認為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時機已經成熟。8月19日,鄧小平離開烏魯木齊返京?;鼐┖?,鄧小平在中南海一次重要的小型會議上語重心長地說:“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恢復起來
  確有必要,組織形式與軍墾農場不同,任務還是黨政軍結合。”
  1981年10月11日,黨中央決定調當時吉林省委第一書記王恩茂回新疆,擔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第一書記和烏魯木齊軍區(qū)第一政委、黨委第一書記,并要他馬上到北京去。10月14日,王恩茂到了北京。19日,中央書記處開會討論新疆問題,形成了中央書記處領導同志同新疆領導同志談話的要點。王恩茂離京赴新疆前到鄧小平那里,鄧小平作了5個方面的指示,并強調說:“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就是現在的農墾部隊,是穩(wěn)定新疆的核心。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要恢復。”
  根據鄧小平的幾次重要指示,國家農委黨組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黨委隨即組織起草了《關于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報告》?!秷蟾妗分赋?,從防御霸權主義入侵,維護祖國的領土完整和建設社會主義富強、文明的新疆的戰(zhàn)略考慮出發(fā),建議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編制。
  198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fā)出《關于恢復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決定》。決定指出:“生產兵團屯墾戍邊,發(fā)展農墾事業(yè),對于發(fā)展自治區(qū)各民族的經濟、文化建設,防御霸權主義侵略,保衛(wèi)祖國邊疆,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央向兵團各級黨委和干部職工提出希望:“總結歷史經驗,繼承革命傳統(tǒng),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發(fā)揚成績,克服缺點,認真執(zhí)行黨的民族政策,同新疆各族人民團結一致,艱苦奮斗,為建設邊疆、保衛(wèi)邊疆做出新的貢獻。”
  1983年以后,兵團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速進行農墾經濟體制改革,推行各種形式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財務包干、自負盈虧的管理辦法,建立了收入和效益掛鉤的新分配制度。1986年,興辦各種家庭農場4.46萬個,劃給職工家庭宅基地3.1萬公頃(戶均0.13公頃)發(fā)展庭院經濟。工業(yè)企業(yè)也進行了結構調整,實行廠長(經理)經營承包責任制,搬掉干部“鐵椅子”,解放了生產力,推動了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
  1990年,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實行計劃單列,進一步開拓了兵團與中央各部門的廣泛聯系和財力支持的渠道,加強了兵團同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各社會組織的聯系。1997年,中共中央正式發(fā)文,進一步明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履行屯墾戍邊使命的特殊組織,接受中央人民政府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民政府雙重領導,自行管理內部的行政、司法事務,實行計劃單列,納入國家一級預算。
  新疆與8個國家和地區(qū)為鄰,邊境線長達6700多公里。兵團在2000余公里邊境沿線建起58個邊防團場,50多萬人在這里默默地屯墾戍邊。在這里,兵團人被稱作“有生命的界碑”。正如詩詞中所說,“青山處處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尸還”,從巴爾魯克山下到塔里木河兩岸,有多少默默奉獻的兵團人,他們奔著軍旗來,伴著軍歌去。
  在改革開放新時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把發(fā)展經濟作為第一要務,利用其國家計劃單列的特殊地位,積極參與全國市場的競爭。為了方便與外界的交流,它還經常使用一個企業(yè)化的名稱——“中國新建集團”。到目前為止,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下屬各類公司和企業(yè)將近8000家,涉及的總資產和凈資產規(guī)模分別達到900億元和500億元人民幣。如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有l(wèi)l家上市公司。兵團自身擁有完整的教育體系,覆蓋了高等教育、中學、小學、幼兒園及成人教育等各個領域?,F有兩所綜合性高等學府石河子大學和塔里木大學,分別位于北疆的石河子市和南疆的阿拉爾市,均以農科專業(yè)見長。此外,兵團還有近200個覆蓋不同學科的科研院所。兵團擁有自己的機關報《兵團日報》。兵團和各師都有自己的電視臺,各團則普遍建立了廣播電視轉播臺,覆蓋率目前已達90%以上。
  半個世紀以來,這支不列入軍隊編制、不穿軍裝、不拿軍餉的戍邊隊伍,默默無聞、無怨無悔地駐守在塔克拉瑪干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周圍,改造著自然,守衛(wèi)著邊疆,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人類開發(fā)史上的奇跡,為共和國母親奉獻上一片赤子的忠誠。
  農一師,師部駐阿克蘇市。
  1團,團部駐阿克蘇市金銀川鎮(zhèn)。
  2團,團部駐阿克蘇市新井子鎮(zhèn)。
  3團,團部駐阿瓦提縣哈拉庫勒鎮(zhèn)。
  4團,團部駐烏什縣包孜鎮(zhèn)。
  5團,團部駐溫宿縣沙河鎮(zhèn)。
  6團,團部駐溫宿縣荒地鎮(zhèn)。
  7團,團部駐阿拉爾市瑪灘鎮(zhèn)。
  8團,團部駐阿拉爾市塔門鎮(zhèn)。
  9團,團部駐阿拉爾市。
  10團,團部駐阿拉爾市科克庫勒鎮(zhèn)。
  11團,團部駐阿拉爾市花橋鎮(zhèn)。
  12團,團部駐阿拉爾市南口鎮(zhèn)。
  13團,團部駐阿拉爾市幸福城。
  14團,團部駐阿拉爾市夏合勒克鎮(zhèn)。
  15團,團部駐阿拉爾市紅橋鎮(zhèn)。
  16團,團部駐阿拉爾市新開嶺鎮(zhèn)。
  托海牧場:場部駐阿拉爾市。
  農二師,師部駐庫爾勒市。
  21團,團部駐和靜縣。
  22團,團部駐和靜縣。
  23團,團部駐和靜縣。
  24團,團部駐和碩縣。
  25團,團部駐博湖縣。
  26團,團部駐和碩縣。
  27團,團部駐焉耆回族自治縣四十里城子鎮(zhèn)。
  28團,團部駐庫爾勒市上戶鎮(zhèn)。
  29團,團部駐庫爾勒市吾瓦鎮(zhèn)。維吾爾語“兔子不呆的地方”,形容荒涼。
  30團,團部駐庫爾勒市雙豐鎮(zhèn)。
  31團,團部駐尉犁縣英庫勒鎮(zhèn)。維吾爾語“新的水塘”。
  32團,團部駐尉犁縣烏魯克鎮(zhèn)。維吾爾語“干燥”。
  33團,團部駐尉犁縣。
  34團,團部駐尉犁縣鐵干里克鎮(zhèn)。維吾爾語“生長駱駝刺的地方”。
  35團,團部駐尉犁縣鐵干里克鎮(zhèn)。
  36團,團部駐若羌縣米蘭鎮(zhèn)。
  223團,團部駐和靜縣。
  農三師,師部駐喀什市。
  41團,團部駐疏勒縣。
  42團,團部駐岳普湖縣莫乃勒鎮(zhèn)。
  43團,團部駐麥蓋提縣。
  44團,團部駐圖木舒克市小海子。
  45團,團部駐麥蓋提縣。
  46團,團部駐麥蓋提縣。
  48團,團部駐巴楚縣。
  49團,團部駐圖木舒克市。
  50團,團部駐圖木舒克市。
  51團,團部駐圖木舒克市。
  52團,團部駐圖木舒克市齊干卻勒鎮(zhèn)。
  53團,團部駐圖木舒克市皮恰克松地鎮(zhèn)。
  54團,團部駐巴楚縣。
  伽師總場,場部駐伽師縣阿其克鎮(zhèn)。
  托云牧場,場部駐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托云鄉(xiāng)。
  葉城牧場,場部駐葉城縣薩依也爾。
  葉城二牧場,場部駐葉城縣。
  莎車農場,場部駐莎車縣阿其克。
  紅旗農場,場部駐阿圖什市七盤水磨。
  東風農場,場部駐英吉沙縣。
  工程團,團部駐巴楚縣喀拉拜勒鎮(zhèn)。.
  農四師,師部駐伊寧市。
  61團,團部駐霍城縣阿力麻里鎮(zhèn)。阿力麻里,突厥語“蘋果”。
  62團,團部駐霍城縣老霍城鎮(zhèn)。老霍城鎮(zhèn),原名拱宸城,原名和爾郭斯,因臨霍爾果斯河而得名。“和爾郭斯”、“霍爾果斯”為同名異譯,均為準噶爾語“畜牧地”之意。
  63團,團部駐霍城縣塔克爾穆克爾鎮(zhèn)。塔克爾穆克爾為哈薩克語“不毛之地”。
  64團,團部駐霍城縣可克達拉鎮(zhèn)??煽诉_拉,蒙古語,“綠色的原野”。
  65團,團部駐霍城縣三宮鄉(xiāng)南梁三宮。此地因緊靠霍城縣清水河鎮(zhèn),故在建農場初起名清水河農場。
  66團,團部駐霍城縣界梁子鎮(zhèn)。界梁子,漢語,因此地有低矮的天山余谷,為分界嶺,故有此稱。
  67團,團部駐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裴新哈莎鎮(zhèn)。裴新哈莎,錫伯語,“密布的木圍欄”。
  68團,團部駐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佛尕善鎮(zhèn)。佛尕善,錫伯語,“老村”。
  69團,團部駐察布查爾錫伯族自治縣哈海鎮(zhèn)。哈海,錫伯語,“好漢”。
  70團,團部駐伊寧縣誼群鎮(zhèn)。誼群,因與伊寧縣愉群翁回族鄉(xiāng)毗鄰,以“愉群翁”的諧音取名“誼群”。
  71團,團部駐新源縣阿合齊鎮(zhèn)。阿合齊,哈薩克語,“白色的芨芨草灘”。
  72團,團部駐新源縣肖爾布拉克鎮(zhèn)。肖爾布拉克。哈薩克語,“鹽堿灘,鹽堿泉”。
  73團,團部駐鞏留縣闊爾吉勒尕鎮(zhèn)。闊爾吉勒尕,哈薩克語,“荒涼的溝壑”。
  74團,團部駐昭蘇坡馬鎮(zhèn)。坡馬,蒙古語,“邊境要塞”。
  75團,團部駐昭蘇縣和吐浩爾鎮(zhèn)。和吐浩爾,蒙古語,“低洼”。
  76團,團部駐昭蘇縣吐爾根布拉克鎮(zhèn)。吐爾根布拉克,突厥語,“依水居住的人家”。
  77團,團部駐昭蘇縣闊克托別鎮(zhèn)。闊克托別,哈薩克語,“綠色的山包”。
  78團,團部駐特克斯縣阿熱勒鎮(zhèn)。阿熱勒,哈薩克語,“半島”。
  79團,團部駐尼勒克縣則庫鎮(zhèn)。則庫:蒙古語,“溫暖”。
  拜什墩農場,場部駐伊寧縣。拜什墩,哈薩克語,“五個土墩”。
  農五師,師部駐博樂市。
  81團,團部駐博樂市。
  82團,團部駐精河縣黑樹窩子。
  83團,團部駐精河縣沙山子鎮(zhèn)。
  84團,團部駐博樂市。
  85團,團部駐博樂市布恩混圖。
  86團,團部駐博樂市。
  87團,團部駐溫泉縣。
  88團,團部駐溫泉縣博格達爾鎮(zhèn)。
  89團,團部駐博樂市塔斯爾海鎮(zhèn)。
  90團,團部駐博樂市。
  91團,團部駐精河縣托托鄉(xiāng)。
  農六師,師部駐五家渠市。
  101團,團部駐五家渠市。
  102團,團部駐五家渠市梧桐鎮(zhèn)
  103團,團部駐五家渠市蔡家湖鎮(zhèn)。清光緒年間,有3戶蔡姓人家在此居住,原是一片葦湖洼地,取名蔡家湖。
  105團,團部駐昌吉市棗園鎮(zhèn)。昔日荒草茫茫,野生沙棗遍地,俗稱沙棗園。
  106團,團部駐呼圖壁縣馬橋鎮(zhèn)。清同治年間,逃難的漢民在徐學功等人率領下,在此跨河筑城自衛(wèi),河上架吊橋,可容一人一騎通行,故名馬橋。
  107團,團部駐吉木薩爾縣三臺鎮(zhèn)。清朝在此設立有第三個臺站。
  108團,團部駐奇臺縣湖沿鎮(zhèn)。地處草湖邊沿得名。
  109團,團部駐奇臺縣駱駝井鎮(zhèn)。新疆解放前常有商人駱駝隊經過,在此鑿井一眼,得名駱駝井子。
  110團,團部駐奇臺縣三十里大墩鎮(zhèn)。該地有一大土墩,相傳為古代烽火臺遺址,清光緒年間,始稱三十里大墩。
  111團,團部駐呼圖壁縣頭道灣鎮(zhèn)。因地處呼圖壁河拐彎處,取名頭道灣。
  芳草湖農場,場部駐呼圖壁縣芳草湖鎮(zhèn)。清乾隆與嘉慶年間,甘肅鎮(zhèn)番縣(現民勤縣)移民在此墾殖建村,得名鎮(zhèn)番戶。1952年改名正繁戶,1996年更名芳草湖鎮(zhèn)。
  老生地鎮(zhèn)(一分場場部):此地原為古荒地,當地人把未開墾的荒地稱生地,以后又開墾種植,故稱老生地。
  白蒿灘鎮(zhèn)(二分場場部):過去遍地長滿白蒿,生長茂盛,故名白蒿灘。
  大東溝鎮(zhèn)(三分場場部):清光緒四年從馬橋城和芨芨梁等地遷入幾戶人家在此墾殖,引芨芨梁渠水澆地,在村東開兩條渠,大渠稱大東溝,小渠稱小東溝。
  沙梁子鎮(zhèn)(四分場場部):地處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多沙包得名。
  官地鎮(zhèn)(五分場場部):1958年前,此地的土地為附近農民公用,可以自由耕種或放牧牲畜,當地農民稱官地。
  東河壩鎮(zhèn)(六分場場部):清朝末年,當地農民引水灌田,在呼圖壁東河岸開一條渠并筑一壩,稱東河壩。
  新湖農場,場部駐瑪納斯縣新湖鎮(zhèn)。
  六運湖農場,場部駐阜康市六運湖鎮(zhèn)。因地處六運的下湖地區(qū)得名。
  土墩子農場,場部駐阜康市土墩子鎮(zhèn)。鎮(zhèn)東有一唐代烽火臺遺址,梯形土堆至今猶存,故名。
  紅旗農場,場部駐吉木薩爾縣四廠湖鎮(zhèn)。據《新疆志稿》記載,清光緒十四年,屯田軍在此設軍馬廠,按馬廠序號排列第四,又因水草茂盛,俗稱“天生圈”,故名“四廠湖”。
  軍戶農場,場部駐昌吉市二畦鎮(zhèn)。據清代《新圖志?溝渠志》記載,稱二畦渠,鎮(zhèn)沿具名。
  共青團農場,場部駐昌吉市芨芨槽鎮(zhèn)。多沖溝、洼地,因芨芨草生長茂盛而得名。清光緒、宣統(tǒng)年間繪制的昌吉版圖,均標芨芨槽地名。
  奇臺農場,場部駐奇臺縣四十里腰站鎮(zhèn)。清代稱四十里鋪,光緒十五年(1889),奇臺縣治由靖寧城(今老奇臺鎮(zhèn))遷駐古城(今奇臺鎮(zhèn)),地處二城之間,向背各40里,故稱四十里腰站。
  北塔山牧場,場部駐奇臺縣庫甫鎮(zhèn)。庫甫系蒙古語,意為木柄。
  農七師,師部駐奎屯市。
  123團,團部駐烏蘇市車排子鎮(zhèn)。
  124團,團部駐烏蘇市高泉鎮(zhèn)。
  125團,團部駐烏蘇市柳溝鎮(zhèn)。
  126團,團部駐烏蘇市科克蘭木鎮(zhèn)。
  127團,團部駐烏蘇市蘇興灘鎮(zhèn)。
  128團,團部駐烏蘇市前山鎮(zhèn)。
  129團,團部駐克拉瑪依市五五新鎮(zhèn)。
  130團,團部駐克拉瑪依市共青城鎮(zhèn)。
  131團,團部駐奎屯市。
  137團,團部駐克拉瑪依市烏爾禾區(qū)。
  農八師,師部駐石河子市。
  121團,團部駐沙灣縣炮臺鎮(zhèn)。
  122團,團部駐沙灣縣東野鎮(zhèn)。
  132團,團部駐沙灣縣紅光鎮(zhèn)。
  133團,團部駐沙灣縣桃花鎮(zhèn)。
  134團,團部駐沙灣縣下野地鎮(zhèn)。
  135團,團部駐沙灣縣沙門子鎮(zhèn)。
  136團,團部駐克拉瑪依市小拐鎮(zhèn)。
  141團,團部駐沙灣縣北野鎮(zhèn)。
  142團,團部駐沙灣縣新安鎮(zhèn)。
  143團,團部:駐沙灣縣花園鎮(zhèn)(新疆華僑農場)。
  144團,團部:駐沙灣縣鐘家莊鎮(zhèn)。
  145、146團,團部駐石河子市北泉鎮(zhèn)(石河子總場)。
  147團,團部駐瑪納斯縣十戶灘鎮(zhèn)。
  148團,團部駐瑪納斯縣西營鎮(zhèn)。
  149團,團部駐瑪納斯縣東阜城鎮(zhèn)。
  150團,團部駐瑪納斯縣西固城鎮(zhèn)。
  151團,團部沙灣縣紫泥泉鎮(zhèn)。
  152團,團部駐石河子市。
  農九師,師部駐塔城地區(qū)額敏縣。
  161團,團部駐裕民縣。
  162團,團部駐塔城市葉爾蓋提鎮(zhèn)。
  163團,團部駐塔城市。
  164團,團部駐塔城市。
  165團,團部駐額敏縣。
  166團,團部駐額敏縣。
  167團,團部駐額敏縣。
  168團,團部駐額敏縣。
  169團,團部駐額敏縣。
  170團,團部駐額敏縣。
  團結農場,場部駐額敏縣木豐鎮(zhèn)。
  農十師,師部駐北屯市。
  181團,團部駐阿勒泰市巴里巴蓋鎮(zhèn)。
  182團,團部駐福海縣喀拉瑪蓋鄉(xiāng)。
  183團,團部駐福海縣雙渠鎮(zhèn)。
  184團,團部駐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夏孜蓋鄉(xiāng)。
  185團,團部駐哈巴河縣克孜勒烏英克鎮(zhèn)。
  186團,團部駐吉木乃縣吉木乃鎮(zhèn)。
  187團,團部駐福??h。
  188團,團部駐福??h。
  189團,團部駐北屯市。
  190團,團部駐福??h。
  191團,團部駐。
  青河農場,場部駐福海縣。
  工業(yè)建設師,師部駐烏魯木齊市河灘北路。
  工1團:團部駐石河子市。
  工2團,團部駐烏魯木齊市。
  工3團,團部駐庫爾勒市。
  工4團,團部駐烏魯木齊市。
  工5團,團部駐石河子市。
  工6團,團部駐石河子市。
  工7團,團部駐烏魯木齊市。
  工8團,團部駐奎屯市。
  農十二師師部:駐烏魯木齊市北京南路。
  104團,團部駐烏魯木齊市西山路139號。
  西山農牧場,場部駐烏魯木齊市南郊省道101線15公里處。
  五一農場,場部駐烏魯木齊市西郊烏昌公路北5公里處。
  三坪農場,場部駐烏魯木齊市西郊烏昌公路南8公里處。
  頭屯河農場,場部駐烏魯木齊市頭屯河區(qū)。
  養(yǎng)禽場,場部駐烏魯木齊市北京北路。
  221團場,場部駐吐魯番市交河古城東5公里處。
  農十三師:師部駐哈密市。
  黃田農場,場部駐哈密市黃田鎮(zhèn)。黃田,漢語,因區(qū)域內土地廣闊,有大面積田野,因景得名。
  火箭農場,場部駐哈密市尖尖墩鎮(zhèn)。尖尖墩,漢語,有唐代烽火臺舊址建于高隘處,呈梯狀,遠看似尖土墩,多年巍然屹立。
  紅山農場,場部駐巴里坤縣紅山。紅山,漢語,因此地灌溉渠水發(fā)源于紅山口,山色呈暗紅色,故名。
  柳樹泉農場,場部駐哈密市柳樹泉。柳樹泉,漢語,曾有一眼很大的泉水,形成澇壩,四周有多棵2人合抱的大柳樹,故名。
  淖毛湖農場,場部駐伊吾縣淖毛湖鄉(xiāng)。淖毛湖,蒙古語“諾木托羅蓋”的簡稱,意思為“彎弓山”,地下水位高,多沼澤,習慣稱諾木湖。
  紅星一場,場部駐哈密市二道湖。漢語,有一大一小自然溝蓄水流動形成兩片大的鹽堿沼澤地,遠看似湖泊。
  紅星二場,場部駐哈密市火石泉?;鹗?,維吾爾語,“雙刺玫泉”之意,區(qū)域內有大片泉水和蘆葦、白刺等植物。
  紅星三場,場部駐哈密市龍泉鎮(zhèn)。漢語,古時曾有兩條干溝從現農場中部穿過,稱為“龍王溝”,下游有龍王廟。
  紅星四場,場部駐哈密市紅延鎮(zhèn)。漢語,因距蘭新鐵路線上的紅旗車站較近而得名。
  紅星一牧場,場部駐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城。
  紅星二牧場,場部駐哈密市駱駝圈子。漢語,駱駝圈子在星星峽附近,古絲綢之路驛站,來往駝隊多,有多處駱駝棚圈而得名。
  農十四師:師部駐和田市。
  47團,團部駐墨玉縣喀爾賽鄉(xiāng)。
  224團,團部駐皮山皮亞勒瑪鄉(xiāng)。
  皮山農場,場部駐皮山縣昆其買里。
  一牧場,場部駐策勒縣努爾鄉(xiāng)。
  兵團直屬團場:222團,團部駐阜康市北亭鎮(zhèn)(并入新疆新天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所屬師團所在地地名解:
  一、石河子(市)(兵團農八師所在地):漢語。在瑪納斯河的西岸,河中多石子而得名。20世紀50年代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設的新城。轄屬5個街道辦事處:東城、紅山、向陽、老街、新城。北泉(鎮(zhèn)):漢語。石河子(鄉(xiāng)):漢語。
  二、五家渠(市)(兵團農六師所在地):漢語,因解放軍開墾荒地前,這里有五戶人家圍住一條渠而得名。
  三、北屯(市)(兵團農十師所在地):[/color]漢語,解放軍屯墾的最北之地。
  四、阿拉爾(市)(兵團農一師):蒙古語,一種草的名字,另一說為維吾爾語,意為“河洲”、“綠色的島嶼”。托喀依(鄉(xiāng)):維吾爾語,“小土丘”,位于塔里木河北岸。
  五、圖木舒克(市)(兵團農三師):原名“吐木休克”,古波斯語,不詳?,F代維吾爾語,“鳥的嘴”,“突出的一角”。

北京惠蜂高科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招商加盟:400-880-5558
公司地址:北京市大興區(qū)欣雅街15號院5號樓8層813